截至2017年5月底,大陸共有1,243所大學院校。其中,794所大學院校在1981年後至少改過1次名字,改了兩次、3次名的學校也不在少數,扣除成立不久的大學,只有125所大學的校名傳承至今。中國的大學為什麼愛改校名?
大陸現有負壓排風扇的東華大學、西華大學、南華大學和北華大學,你分得清嗎?
據網易報導,很多人恐怕分不清,原來東華大學改名前叫中國紡織大學,西華大學前1個名字是四川工業學院,南華大學是由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而來,北華大學出身就更多元了。
中國大學名字缺乏繼承性,與各大學熱中改名有關。
根據大陸教育部公布的名單,截止至2017年5月底,大陸共有1,243所大學院校。其中有794所大學院校在1981年後,至少改過1次名字,改了兩次、3次校名的學校,更不在少數,而剩下學校中,還有324所是在1981年後才成立。這意味從1981年到2017年,僅有125所大學的校名沿襲至今。
校名變更 分4大取向
以江蘇省為例,2017年該省共有77所大學院校,而自1981年後,只有南京大學、南京藝工廠負壓風扇術學院和南京體育學院3所院校沒改過校名。
至於校名怎麼改,大致可以分成4類:一是升格改制,如學院改成大學;二是獨立院校變動,與母體學校脫鉤;三是改更換地域名稱;四是更換專業名。而在這4類改名方法中,最常見的就是升格,學院改制大學。從學院升大學,或是從職業學院升為學院,是很多學校追求的目標,畢竟它最能彰顯辦學實力。升格例子,如天津師範學院在1982年改制為天津師範大學。
但也有選擇「降級」的情況,中國協和醫科大學,被譽為「中國醫學殿堂」,1959年名字裡帶有「大學」。但在2007年時,為了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,這所學校更名為「北京協和醫學院」,直接進入了大陸的「211工程」和「985工程」行列,獲得更豐富教育資源。
一般觀念都知道熱空氣上升的原理,所以在屋頂開設太子樓或裝設自然通風球,但都還是無法達到改善悶熱及通風不良的困擾。負壓排風扇利用空氣對流原理將廠內熱氣、穢氣完全排出廠外,由裝設地點的對向,大門或窗戶補入新空氣,可計算整廠每秒的風速,每小時的換氣次數任何悶熱、通風不良等問題均可改善。要作好一件通風工程,必須精確計算面積、體積、斷面積及正確器材之選擇才能完全解決通風不良 、 悶熱的困擾。
為讓校名看起來「高大上」,大學也是充分運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。既然「華東」、「華北」等門檻高,競爭激烈,那就換個調兒,去申請「東華」、「北華」。例如在2000年,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,新校名為南華大學,英文名很霸工廠降溫氣,即「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」。
晉升大學 資源更豐富
中國的大學如此熱衷於改名,說穿了,就是「爭取資源」4個字。1949年之後,大陸政府各部委都興辦起自己的特色學校,出現大批「地域名稱+專業名稱」的大學。但隨大陸高等教育體制改革,以及和部分部委自身被裁併,很多部委所屬大學都被劃歸到地方。由於地方政府資源有限,轉型大學的經費和地位也大不如前。
如西南政法大學在被劃到地方之前,就曾是大陸司法部直屬大學。據報導,該校領導曾在學校「下放」前夕,到北京求「收留」,但「教育部不要,司法部不要,公安部不要」。此後,西南政法大學收到的財政撥款大量減少。
原屬於紡織工業部、煤炭工業部、糧食部的大學,也紛紛隨著部委的裁併消失,改頭換面,力求不落伍於時代。
南京財經大學的前身隸屬於糧食部的南京糧食學校。1982年,糧食部併入商業部之後,南京糧食學校經過2次改名,成功轉型為南京財經大學,錄取分數標準也扶搖直上。
通風設備系統按照工作動力不同,一般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。通風設備主要通風管道,室內送、排風口,室外進、排風裝置,風機,除塵器以及控制系統等組成。常用的通風管道的斷面有圓形和矩形兩種,同樣截面積的風道,以圓形截面省材料,而且其流動阻力小,因此採用圓形風道的較多;常用的送、排風口有以下幾種:百業風口、空氣分佈器;風機中離心式通風機和軸流式通風機是常用的兩種;除塵器主要有重力沉降室、旋風除塵器、袋式除塵器、濕式除塵器和靜電除塵器等。